“各位老乡大家好,鼠年马上要来到,我们先来拜个年---新年好!
今天说段数来宝,说得不好多包涵,不管说得好不好,---都别跑!
ASIAN BUFFET 年夜饭, 餐厅师傅手艺巧, 热菜热饭吃得好,---别撑着!
“数来宝进鼠年,山东东北大串联。也有男来也有女,联合春晚聚起来。金招牌,银招牌,三大汽车发了财。你发财我沾光,你吃糨的我喝汤。打竹板响叮当,眼前来到加油站。掌柜的汽油真是多,净管汽车不管喝。我还有点不服气儿,喝了一口不是味儿。。。。。。”
老乡们刚听到的是联合春晚保留节目, 由赵昀暄, 税伯华,毕加宁,毕加森合说的“数来宝”<<谁不说俺家乡好>>,原创作者就是底特律“数来宝大拿”,联合春晚财务总监刘笑梅,笑梅谈起曲艺的创作来,那是如数家珍哇:数来宝是曲艺的一种。流行于北方各地。本来是民间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,他们用两个牛胯骨(内行叫“合扇”)上面拴有十三个小铃铛(俗称十三太保),头上有两个红缨,敲打著念自己编的词向商号要钱。由于艺人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,“数”得仿佛“来”(增添)了“宝”,因而得名。他们要钱非达到目的不走,如果商号态度不好或出口恶言,他们便编词骂街,一定要给钱才走,是一种耍无赖的要钱方式。但他们都很聪明,能见到什么人就编什么词,最初艺人沿街说唱,都是见景生情,即兴编词。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,说唱内容有所变化。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,逐渐演变为快板书,与数来宝同时流行。
数来宝在它的演化过程中使用过多种击节乐器,如高粱竿儿、钱板儿、牛胯骨等。现在普遍使用七块板儿,大竹板儿两块叫大板儿,小竹板儿五块叫作节子板儿。大竹板儿有多种打法,有演唱之前的开头板儿和演唱中的小过门儿,还可以打出种种花点儿制造气愤,有时摹拟某些音响,有助于表达唱词内容。
记得小时候,在文革期间,这种诗作形式不知怎的就变成了风靡一时的舞台表演。也许是哪位革委会领导,附庸风雅,诗兴大发,说起了类似“远看泰山黑乎乎,上头尖来下头粗,有朝一日翻过来,下头尖来上头粗”的新诗,从而诱发了革命群众的热情?打倒地富反坏、批林批孔、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几乎一切群众政治宣传,都有这种形式的表演。现在想起来,在那个黑白颠倒,恶霸横行的时代,那种形式的表演,确实也给每天沉浸在你争我斗气氛中的群众带来一丝笑颜。直至今日,数来宝这种文艺形式,已经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、随口就来的娱乐表演。
数来宝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。在文艺演出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数来宝,能起到烘托气氛,活跃现场,吸引观众的效果。独唱?诗朗诵?看似简单,却要功底;合唱?舞蹈?不排练十天八天难以出手。数来宝无须表演功底,也不必讲究口齿,表演入味、口齿流畅是一种味,表演笨拙、口齿结巴又是一种味。只要脚本到位,分发记熟,合三、五遍即可登台,即使在台上出了差错,也是一种包袱。咱GM财会部每年搞联欢晚会,都是数来宝兑现,屡试不爽,以致成为专利和“点贷项目”。
数来宝讲究语言活泼生动,诙谐有趣,并且越“土”越好,方言用的越多越好,题材就在山东东北圈内寻找,凡亲近之人揪出一个就立马调侃。数来宝的表演风格无须统一,可以夸张、放荡一点,各显其能。需要提醒的是:吐词贴近话筒,如果观众不知所云,则是数来宝的失败。
聪明的演员可以将错就错,现编现演,来不及背词可以写在纸片上,在舞台上偷看词句表演。这次创作过程中,俺吸收了民间艺术,经过加工整理,改编成适合相声的形式,充实了内容,增添了许多“包袱”,也淘汰了许多老黄编写的粗俗词句,使<<谁不说俺家乡好>>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。在演出时教他们四个小朋友,拿捏准节奏,在矛盾互相冲突和发展中达到演出高潮。这四个小演员们都是在北美长大的,每周来新世纪中文学校补习,进步很快涅!
(联合春晚筹委会供稿)
来源: